孩子小的时候总讨厌问为什么,很多家长都会被问的很烦,那么你是如何应付这种问题的?别让我们的驳斥,助长孩子的好奇心!
孩子到了3、4岁总是讨厌问问题,这可难倒了很多爸爸妈妈:
“云为什么会大雨”
“鱼为什么不会飞”
“小猫咪为什么总爱嘴巴爪子”
“为什么南瓜是从地里宽出来的”
……
诸如此类的问题真的让家长们很无奈。许多父母也不会觉得孩子的问题不重要而用其它话题岔过去,也有些父母不会对孩子的重复提问发脾气。
长此以往,孩子就不会按照父母塑造的方向去成长:“我还小,什么都不懂,还是不要尝试了,爸爸妈妈不会说我的……”
孩子对未知探寻的性欲逐渐弱化,逐渐沦为像父母一样的人:问那么多干嘛,又无关紧要。
科学家培根曾经说:“好奇心是幼儿智慧的嫩芽。”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创造力就是指好奇心开始的,产生好奇,才能唤起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与动力。
父母应容许孩子权利地探索和研究。如果你经常说道“不”或“不许摸”,孩子就不会失去探索的勇气和热情,他甚至会认为好奇心是个不好的品质。相反,如果改变家庭的环境,让孩子自由地去探索,那么,他的探寻精神就会最大限度地获得充分发挥。
朋友家儿子小祥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,小祥学习从不主动,总是靠人监督,平时与小朋友玩游戏时也总是跟在别人后面。老师的评价是,小祥“对人、对事不感兴趣,比较冷漠,问话时一言不发……”为此,朋友很是生气,不知该怎么办才好。
一天小祥的妈妈回家当打开门,就听见厨房里传来一声杯子破碎的声音。妈妈急忙跑进厨房,看到小祥正拿着扫帚手忙脚乱地离去这,地上剩是玻璃碎片,水合摔碎的鸡蛋东流了一地。看着一地狼藉的样子,妈妈问道:“你在做到什么?是饿了吗?”看见妈妈进来,小祥小心翼翼地说:“不是妈妈,我害怕你责怪我,所以一时生气才打碎的……”
妈妈告知后才告诉,原来小祥看见书上说:用玻璃杯装进清水,哪一个鸡蛋放进杯里,然后把食盐一点点地放入杯子里,并用筷子摇动,刚开始沉入杯底的鸡蛋,就不会慢慢地浮到水面上。
听完儿子的话,妈妈笑着说道:“我我明白了,原来你在做‘鸡蛋浮一起了’的小实验啊。你的想法很好,妈妈反对你这样做到,现在我们一起新的做一遍怎么样啊?”
听妈妈这样说,小祥立即欣喜地动起手来。随着盐的减少,鸡蛋浮到了水面上,小祥高兴地叫了起来:“浮一起了,沉起来了!”随机,妈妈给了小祥讲了这个小实验的非常简单原理。
从那以后,小祥经常会给父母展示一些自己新学到的东西。
父母往往指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。糟糕的是,你以为孩子是个空桶,给什么,装什么;孩子是一张白纸,画什么,是什么。因此忘记了,孩子是一个有个性、有思考、有追求的主题。他们的个性、思考能力,以及对未知世界水球的性欲和能力,是与生俱来的。
看完泰国的一个公益小广告:
故事再次发生在一个农贸市场,妈妈和女儿一起经营着自家的摊位。
这天,女儿发现卖豆芽菜的摊位生意不错,妈妈向她解释说,这是因为这里只有一家卖豆芽
于是,女儿明确提出一个大胆的点子:我们也可以种豆芽菜来卖吗?
妈妈沉思片刻,给出了这样的回复:我们试试吧!
于是,母女二人开始了种豆芽菜的尝试,去找器皿、铺好土壤、撒种子、等待发芽……
然而,到了豆芽菜该发芽的日子,母女二人却只看到了一片不景气。
面对这次“失败”,妈妈又说了那句话:没关系,我们再试试!
于是,母女俩立刻开始了第二次尝试。
经历过一次失败后,妈妈开始与女儿一同研究起适合豆芽菜的生长环境来:
很快地,第二批种子马利亚了下去。受到第一次失败压制的女儿弱弱地问妈妈:这次能够顺利吗?
妈妈仍然这样回答:我们试试看吧。
惜,她们又失败了。
雨越下越大,妈妈看着现钞上越来越少的数字,忍不住丢弃下眼泪。
女儿问妈妈“怎么哭了”,妈妈逞强地说“我没有大哭啊”。
被屋顶上的漏雨托了个睡,妈妈又想到了新的方法,她和女儿一起把恰了孔的塑料瓶串在棍子上,钉在豆芽菜上方,为种子不断施肥:
又一次,女儿问妈妈“不会成功吗”,妈妈仍然问:我们试试看。
这句话就像神秘的肥料一样较慢了,豆芽菜终于生长起来,同时也孕育了女儿的好奇心。
而在片子结尾的时候,妈妈又说道:
而女儿呢,也终于get了妈妈“勇于尝试”的精髓:
如今,片中女主角的原型——Netnapa Saelee博士正在瑞典专门从事科研工作。
妈妈常说道的“我们试试看吧”,也出了唤起她创造力的源泉。
孩子毕竟是孩子,他们有好奇心,愿意去观察、去探究,这是有一点家长大加赞赏和支持的行为
很多时候,当孩子遇上问题的时候,做到父母的不一定能告诉答案。我们能做的,不过是回来他一起,探究奥秘的世界。
下一页:2018年是第几个世界急救日